血清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簡稱ALP)是一種由骨骼、肝膽、小腸、腎臟和肺等組織產生的同工酶。正常情況下,血清中的ALP主要來源于骨骼和肝臟,由成骨細胞和肝細胞分泌。ALP通過肝膽系統排泄,因此其水平的變化通常與這些器官的功能狀態密切相關。
血清ALP水平的變化可能反映多種病理狀態,其臨床意義包括:
ALP檢測是診斷肝膽和骨骼系統疾病的重要工具。通過動態監測ALP水平,臨床醫生可以評估病情發展、判斷預后以及監測治療效果。
血清堿性磷酸酶(ALP)是評估肝膽和骨骼系統健康的重要指標,其動態變化能夠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關鍵參考。
血清堿性磷酸酶(ALP)是一種重要的酶類指標,廣泛用于評估肝臟、骨骼及其他相關疾病的診斷和監測。由于不同實驗室和測試方法的差異,其正常值范圍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主要測試方法及其對應的參考范圍:
血清堿性磷酸酶主要來源于肝臟、骨骼、腎臟和胎盤等組織,其水平的異常可能提示肝膽疾病、骨代謝異常或其他相關疾病。不同的檢測方法會因反應原理和儀器的不同而導致參考值范圍的差異,因此在解讀檢測結果時,應結合具體的檢測方法和實驗室提供的參考范圍。
血清堿性磷酸酶的檢測是評估肝膽功能和骨代謝的重要手段,了解不同檢測方法的參考范圍有助于更準確地解讀檢測結果。
血清堿性磷酸酶主要用于阻塞性黃疸、原發性肝癌、繼發性肝癌、膽汁淤積性肝炎的檢查。患這些疾病時,肝細胞過度制造ALP,經淋巴道和肝竇進入血液,同時由于肝內膽道膽汁排泄障礙,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堿性磷酸酶明顯升高。 但由于骨組織中血清堿性磷酸酶亦很活躍。因此,孕婦、骨折愈合期、骨軟化癥。佝僂病、骨細胞癌、骨質疏松、肝膿腫、肝結核、肝硬變、白血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時,血清堿性磷酸酶亦可升高,應加以鑒別。導致血清堿性磷酸酶偏高的原因有:
1、代謝異常原因
堿性磷酸酶主[2] 要用于阻塞性黃疸、肝癌、膽汁淤積性肝炎等的檢查,阻塞性黃疸、原發性肝癌、繼發性肝癌、膽汁淤積性肝炎都會使堿性磷酸酶偏高。
2、膽道排泄異常
堿性磷酸酶是需要經過肝臟,然后由膽汁排出,當排泄過程中出現異常,那就會引起血清堿性磷酸酶偏高。
3、骨骼組織原因
由于骨組織中此酶亦很活躍。因此,孕婦、骨折愈合期、骨軟化癥。佝僂病、骨細胞癌、骨質疏松等血清堿性磷酸酶會升高。
血清堿性磷酸酶偏低主要以貧血、重癥慢性腎炎、兒童甲狀腺機能不全等疾病為多見。如果出現堿性磷酸酶偏高的癥狀,很有可能是由于肝硬化、肝癌引起的。
一般情況下,成人的堿性磷酸酶正常值范圍為32-92U/L;1-12歲的兒童(不論男女)的堿性磷酸酶正常值都應小于500U/L;15歲的女童堿性磷酸酶正常值在40-150U/L之間,12-15歲的男童堿性磷酸酶正常值應小于750U/L;20歲的男童堿性磷酸酶正常值在40-150U/L之間,如超過此最低及最高范圍的正常值均為異常,都應及時查明誘因。
血清堿性磷酸酶偏高可見以下癥狀:
1、無黃疸:肝硬化、肝細胞癌、膽管疾病(膽管癌,肝內結石)、局限性肝損害(轉移性肝癌、肝膿瘍、肉芽腫性肝損傷)、其他肝疾病(慢性肝炎、脂肪肝)、骨疾病(佝僂病骨軟化癥、或骨肉瘤)、轉移性骨癌、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慢性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骨、肝轉移)等。
2、有黃疸: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損害、肝炎病毒以外的病毒引起的肝損害、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其他肝內膽汁瘀滯、阻塞性黃疸(膽管癌、膽管細胞癌、胰頭癌,總膽管結石,硬化性膽管炎)。
那么血清堿性磷酸酶偏高怎么辦呢?
如果檢查中發現血清堿性磷酸酶偏高,患者一定要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找出病因,并根據具體病情做針對性的治療。如果是生理性的原因,就屬于正常現象,大家不必擔心。 如果是病理性的原因,患者首先要弄清楚是哪種病引起的,并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治療。
血清堿性磷酸酶指標低可以見于牛奶-堿綜合征、壞血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維生素D攝入過多、惡性貧血、重癥慢性腎炎、呆小病、惡病質等癥狀。那么血清堿性磷酸酶偏低怎么辦?
可以適當攝入優質蛋白,多吃新鮮水果蔬菜,例如納豆里面富含優質的蛋白質,還有納豆菌、異黃酮、維生素E、維生素c等多種有效成分,對人體起到綜合調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