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兒童的表現非常明顯,但也非常容易讓人誤解。有人以為性格內向的人就是自閉癥,也有不了解或不知道自閉癥的人認為自閉癥兒童是奇怪的、不可理喻的、沒有禮貌。這些認識盲點和誤區很容易讓孩子心理自卑,甚至病情加重。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自閉癥的表現是怎么一回事。
1、語言障礙。
語言與交流障礙是自閉癥的重要癥狀, 是大多數兒童就診的主要原因。患兒在203歲以前有表達性語言,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甚至完全喪失,終身沉默不語或在極少數情況下使用有限的語言。他們對語言的感受和表達運用能力均存在某種程度的障礙。
2、社會交往障礙。
患者不能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年幼時即表現出與別人無目光對視,表情貧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擁抱、愛撫的表情或姿態,也無享受到愛撫時的愉快表情,甚至對父母和別人的擁抱、愛撫予以拒絕。
她們分不清親疏關系,對待親人與對待其他人都是同樣的態度。不能與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戀關系,患者與同齡兒童之間難以建立正常的伙伴關系,例如,在幼兒園多獨處,不喜歡與同伴一起玩耍;看見一些兒童在一起興致勃勃地做游戲時,沒有去觀看的興趣或去參與的愿望。
3、興趣范圍狹窄和刻板的行為模式。
患者對于正常兒童所熱衷的游戲、玩具都不感興趣,而喜歡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個瓶蓋,或觀察轉動的電風扇等,并且可以持續數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而沒有厭倦感。
患兒固執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動程序不變,如上床睡覺的時間、所蓋的被子都要保持不變,外出時要走相同的路線等。若這些活動被制止或行為模式被改變,患者會表示出明顯的不愉快和焦慮情緒,甚至出現反抗行為。患者可有重復刻板動作,如反復拍手、轉圈、用舌舔墻壁、跺腳等。
自閉癥兒童有個浪漫的名字,星星的孩子。他們是來自星星之上的孩子,用星星上的方式來跟世界對話。不是他們難以理解我們的世界,只是我們不懂得他們。那么,兒童自閉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兒童自閉癥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以男性多見,起病于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
約有3/4的患者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部分患兒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較好的能力。該癥患病率3-4萬。但近年報道有增高的趨勢,美國自閉癥患病率在1‰~2‰。國內未見自閉癥的全國流調數據,僅部分地區作了相關報道,如2010年報道,廣東患病率為0.67%,深圳地區高達1.32%。
自閉癥確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國外不少研究認為,兒童孤獨癥的發病與遺傳、家庭特征、社會心理、生理解剖、生物化學等因素可能有關。
1、遺傳學因素。
研究發現,單卵孿生子的同病率高于雙卵孿生子。孤獨癥的單卵雙生子同病率為82%,雙卵雙生子同病率為10%。患兒家中有孤獨癥患者的較一般家庭中多,孤獨癥同胞及雙親的存在類似的認知功能缺陷和特定的人格特征,這些都表明孤獨癥的發病存在遺傳學基礎。
2、生物學因素。
患兒具有圍生期損害史者較正常出生嬰兒多,包括先天性風疹、巨細胞病毒感染、早產、難產、產傷、窒息等。孤獨癥患兒發生癲癇者較多(10%-15%),腦電圖多有異常。研究發現,患兒左顳葉角部擴大者較多,提示大腦中顳葉可能有病變存在。
3、生化因素。
孤獨癥患兒的多巴胺、5-羥色胺可增高,血漿中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增高、阿片等神經遞質異常,但缺乏特異性;腦組織發現小腦部位有神經細胞遷移的異常,浦肯野氏細胞數量的減少。另有研究報告孤獨癥可能與大腦邊緣系統、杏仁核、海馬回有關。還有研究認為孤獨癥與其出生后第一年內的腦生長速度過快有關。
4、家庭因素。
可能因為父母對兒童教育方法不當或因父母個性中有一種特殊形式的遺傳,或二者兼有。患兒的父母文化水平大多較高,父母性格較內向,對子女冷淡和固執,家庭缺少溫暖。與父母親教養方式無關,而所謂一部分孤獨癥父母表現的冷漠和教養形式化其實表明父母可能存在輕型的類似障礙。
兒童自閉癥(又稱孤獨癥)是一種影響兒童社交、溝通和行為的神經發育障礙。盡管其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研究表明,遺傳、環境和生物因素均可能參與其中。以下是科學建議的預防措施,以幫助降低兒童患自閉癥的風險。
孕期保健至關重要,尤其是圍產期的衛生管理與病毒感染的預防。
母乳喂養不僅有助于增強嬰兒的免疫力,還能促進智力發育。以下是具體建議:
現代化的居住環境可能限制孩子的社交機會,家長應主動為孩子創造更多與外界接觸的條件。
針對性格內向、不善交談的孩子,家長應積極為其創造交友的機會。
過度依賴父母可能限制孩子的獨立性,家長應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通過科學的孕期保健、合理的營養搭配、豐富的社交活動以及自立能力的培養,家長可以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好的保障,從而降低兒童患自閉癥的風險。
在許多影視作品中,自閉癥兒童常被描繪成密碼天才,能夠輕松破解復雜的密碼。然而,現實中的自閉癥兒童是否真的具備這樣的天賦?科學研究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結果卻與大眾的印象大相徑庭。
科學家們設計了一項實驗,邀請了20名自閉癥兒童和20名人格正常的兒童參與。實驗在一個特殊的實驗室中進行,實驗室內設有多個物品存放點,每個存放點都用綠色噴漆標記(可能位于地板、抽屜或壁櫥中)。研究人員將16個紅色物件分散放置于這些存放點中,并要求每位兒童獨立尋找這些物件。
實驗結果顯示,大多數正常兒童在完成了約1/3的實驗后,能夠發現規律:集中在中線同一側搜索可以提高效率。然而,自閉癥兒童卻未能意識到這一規律,即使實驗接近尾聲,他們仍未能利用中線的提示進行更高效的搜索。
這表明,自閉癥兒童在大范圍視覺搜索任務中并未表現出顯著優勢。他們的認知系統在此類任務中反而可能成為障礙,未能展現出強大的系統化、分類化或模式化的機械思維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自閉癥兒童在小范圍視覺搜索任務中通常表現優異,但在大范圍任務中卻處于劣勢。這種強烈的反差目前尚無權威解釋。然而,這一實驗結果挑戰了人們關于自閉癥兒童是“密碼天才”的傳統觀念。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密碼專家或黑客,必須具備強大的經驗歸納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然而,在本實驗中,這20名自閉癥兒童的經驗歸納能力表現平平,難以支持他們在密碼學領域展現天賦。
盡管自閉癥兒童在某些特定領域可能表現出色,但他們并非普遍意義上的“天才”,尤其在需要系統化和歸納能力的任務中可能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