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立秋節氣于8月8日正式到來,這標志著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立秋的開始。立秋通常被認為是夏季向秋季過渡的起點,但實際上,它并不意味著夏天的炎熱會立即結束。
立秋的到來并不意味著氣溫會立刻下降。這是因為節氣的劃分主要基于太陽的運行軌跡,而并非直接反映地面的氣溫變化。尤其是在中國南方地區,立秋后高溫天氣仍會持續較長時間。
立秋是夏秋交替的標志性節氣,但并不意味著炎熱天氣的結束。南方的高溫可能持續到9月甚至10月,而北方則會出現“秋老虎”現象。人們需要根據氣溫變化合理調整生活方式。
立秋“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被暑天的熱風折磨了很長一段時間,終于要感受到比較涼爽的風了,也是蠻好的。值得高興的是,除了天氣會逐漸轉涼外,各位小伙伴也利可以約起來貼秋膘了。不過立秋之初,其實天氣和暑天并沒太大的區別,飲食上仍然是要清熱消暑為主,樓層高的小伙伴還得開空調乘涼。下面來看看如何從三伏天順利過渡到初秋吧。
1、注意秋寒。白露過后,天氣會逐漸轉涼,此時穿著可別太涼爽了,否則容易著涼。
2、慎吃寒涼水果。立秋后各種西瓜、香瓜就別大吃特吃了,否則會加重體內寒氣。
3、別濫補。立秋是貼秋膘,進補的大好日子。但不可以濫補,食補還是得以滋陰潤燥為主,可以吃點魚肉、薏仁、菠菜、銀耳、燕窩等食物。
4、運動別過度。適當的鍛煉可以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但別過度,當身體微微發熱,沒有出汗就可以停止鍛煉了。出汗后要及時擦干。
5、小心肥胖癥。立秋可適當的補充營養,但不能暴飲暴食,別吃太多油膩煎炸食物,否則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
背部的適當溫暖對于寶寶的健康非常重要。保持背部溫暖可以預防感冒和其他疾病,但需注意不可過暖。背部出汗過多后,汗水變涼容易導致寶寶因濕涼而生病。
腹部是脾胃所在的部位,保持腹部溫暖有助于保護寶寶的消化系統。寶寶的脾胃功能較弱,冷空氣刺激腹部可能導致肚子疼,損傷脾胃,影響消化吸收。因此,建議在寒冷季節給寶寶24小時穿戴肚兜。
腳部是陰陽經絡交會之處,神經末梢豐富,對外界溫度變化非常敏感。保持寶寶雙腳的溫暖,可以幫助身體更好地適應外界氣候變化。
寶寶的體表熱量散發中有三分之一由頭部發散。頭部過熱可能引發心煩、頭暈,甚至昏迷。中醫認為,頭部容易“上火”,尤其在寶寶生病時更明顯。因此,保持頭部涼爽、足部溫暖,有助于促進氣血循環順暢。
過于厚重的衣物可能壓迫胸部,影響正常呼吸和心臟功能,還可能導致內熱。肺部需要正常舒展才能發揮吐故納新的功能。因此,胸部區域的衣物不宜過厚,以免造成壓迫感。
孕婦應關注天氣預報,在寒流來襲時,外出需穿三層保暖衣物,并搭配圍巾、帽子、手套,選擇保暖性能好的平底靴,避免腳部受涼。回到室內后,應根據室溫換穿適合的家居服和棉拖鞋。
孕婦的新陳代謝較旺盛,皮膚散熱量增加。如果穿得過厚,容易出汗,外出吹風后更容易感冒。因此,穿衣應適度,既保暖又透氣。
過緊的衣物可能影響胎盤血液循環,從而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同時也不利于外陰部的清潔衛生。孕婦應選擇寬松舒適的衣物。
內衣應選擇吸濕性強、手感好的純棉面料,內褲需保持干燥寬松。鞋子應選擇防滑鞋底,鞋跟高度適宜,以確保安全和舒適。
冬季穿衣保暖既要注重保暖,又要避免過熱和壓迫,確保寶寶和孕婦的健康與舒適。
冬季為寶寶洗澡時,水溫控制在37~40攝氏度是最為適宜的。這一溫度范圍可以讓寶寶感到舒適,同時避免因水溫過高而燙傷嬌嫩的皮膚。
建議使用洗澡專用的溫度計來測量水溫,確保準確性。由于冬季氣溫較低,成人的手可能會較冷,直接用手感知水溫可能不夠準確。
冬季洗澡時,避免寶寶著涼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幾個關鍵點:
為了讓寶寶在冬季洗澡時不容易感到寒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冬季為寶寶洗澡時,控制水溫在37~40攝氏度,保持浴室環境溫暖,并采取適當的保暖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寶寶受涼或燙傷。
本文參考了權威母嬰健康網站的相關內容,具體鏈接如下:
天氣寒冷的時候,人們暴露在外的部位是最容易被凍傷的,比如臉部、耳朵、手部等。在被凍傷后就要馬上采取措施,積極的進行治療。
1、如果被凍傷了,就要立刻脫離寒冷的環境,回到暖和的地方,最好是脫掉鞋襪,并且讓人體自然的恢復溫暖。如果是手腳部凍傷,千萬不要離開了寒冷環境后就立即用熱水浸泡或烤火。在身體溫度恢復后,可以搓一搓凍傷處,可以加快局部的血液流循環,促進皮膚的自我修復。
2、在被凍傷后,可以用雞蛋皮來治療。具體做法就是取一些雞蛋皮,用水煎成湯,待水溫降到和平時洗臉的水溫差不多時,將凍傷部位浸入到水中,并進行搓洗。可以隔一兩天使用一次,能夠有效的治療凍傷。
3、如果凍傷比較嚴重,可以取茄子枝或者是辣椒來煮水,而后用來侵泡并搓洗凍傷部位。在凍傷出現破損的時候,就不能用上述辦法了,這時就要到醫院去治療。
大家在出現了凍傷的時候,就要立即脫離凍傷環境,并且要馬上進行治療。在凍傷嚴重皮膚出現破損時,就要到醫院就醫。
凍傷是一種常見于寒冷季節的損傷,尤其在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更為多見。凍傷通常發生在血液循環較差或暴露在外的身體部位,例如手指、腳趾、耳朵和鼻子等。根據凍傷的嚴重程度,可分為四個等級,每一級的癥狀和影響不同。
一度凍傷是最輕微的凍傷類型,主要影響皮膚的淺層。
二度凍傷會導致皮膚的全層受到損傷,癥狀較一度凍傷更為嚴重。
三度凍傷涉及皮膚深層組織,恢復時間較長,可能留下永久性瘢痕。
四度凍傷是凍傷的最嚴重形式,會導致永久性損害。
輕微凍傷通常容易處理,但嚴重凍傷可能導致長期后果。因此,預防凍傷尤為重要。
凍傷的嚴重程度從一度到四度逐漸加重,輕微凍傷易于恢復,而嚴重凍傷可能導致不可逆的損害。了解凍傷的分級和癥狀,有助于及時采取適當的治療措施,避免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