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冷,許多家庭會使用各種取暖用品來保持溫暖。然而,對于嬰幼兒來說,不當使用取暖設備可能帶來安全隱患,甚至造成傷害。以下是4種常見取暖用品的使用風險及注意事項,供家長參考。
危險系數:★★★★☆
熱水袋是家庭中常見的取暖工具,但其直接與皮膚接觸的特點使其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建議:盡量避免讓寶寶直接接觸熱水袋。若必須使用,可在熱水袋外加一層厚布套,并定期檢查是否有漏水或老化現象。
危險系數:★★★★☆
電熱毯是一種接觸式電暖器具,雖然使用方便,但對嬰幼兒可能存在以下風險:
建議:避免長時間使用電熱毯,尤其是直接接觸寶寶皮膚。可在寶寶入睡前短時間預熱床鋪,隨后關閉電源。
危險系數:★★★★☆
浴霸通過紅外燈泡的熱輻射升高室溫,但其強光可能對寶寶的視力造成損害:
建議:使用浴霸時,避免讓寶寶直視光源。可選擇帶有防眩光設計的浴霸,或者使用其他取暖方式。
危險系數:★★★☆☆
暖風機通過吹出高溫熱氣來取暖,但存在以下問題:
建議:將暖風機放置在寶寶無法觸及的地方,并搭配加濕器使用,以改善室內空氣質量。
冬季取暖用品在為家庭帶來溫暖的同時,也可能對嬰幼兒造成潛在傷害。家長在選擇和使用取暖設備時,應充分考慮安全性,避免直接接觸或長時間使用,確保寶寶的健康與安全。
雖然很多媽媽在寒冷的冬季都害怕寶寶著涼,但也不能盲目使用取暖神器取暖。除此之外,給寶寶取暖,也不能什么衣服鞋子都往寶寶身上套。有些衣服鞋子寶寶是不能穿的,具體如下:
1、緊身衣、緊身褲
有的媽媽會購買緊身衣、緊身褲給寶寶穿,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妥的,因為緊身衣、緊身褲會緊貼寶寶身體,妨礙寶寶身體散熱,進而影響其體溫調節,還會束縛寶寶手腳,對寶寶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2、腳套
很多嬰幼兒衣服都帶有腳套,腳套也能起到保暖的作用,但寶寶出生兩個月后就不需要再穿這樣的衣服了,因為腳套會妨礙寶寶腳部的發育。
3、雪地靴
雪地靴是冬季御寒的法寶,毛毛絨絨、舒適柔軟,很多媽媽都愛購買給寶寶穿,但媽媽們要知道,如果寶寶長時間穿雪地靴,腳底筋膜和軟組織可能會損傷,因為雪地靴對腳部沒有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穿著時寶寶經常跑動容易摔倒。
冬季保暖,最正確的做法是給寶寶穿對衣服。但不同年齡段的寶寶保暖需求不一樣,媽媽可以根據這個來給寶寶穿衣哦!
新生兒(0-30天)
剛出生的寶寶動得少,穿純棉、輕柔的長袖連體衣褲比較合適,另外,為御寒,要裹上包被,還要注意肚臍保暖,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肚臍還未長好,很容易著涼。
嬰兒(1-12個月)
這個時期的寶寶好動,愛爬,尤其是接近1歲的寶寶還會走動,所以,衣服要選上下分開的棉衣、長褲,這樣不會束縛寶寶手腳,讓寶寶活動更自由。如果要帶寶寶外出,還要給寶寶戴上棉帽和手套,避免寶寶受寒。
幼兒(12個月以上)
等寶寶滿1歲后,喜歡到戶外玩耍,容易出汗,因此要穿稍微長點、吸汗性強的衣服,還要套上溫暖的外套,這樣即使寶寶跑動時也不易露出肚子,避免著涼。
不少媽媽都會犯的同一個錯誤就是給寶寶穿過多衣服,讓寶寶變成里三層外三層的“裹蒸粽”,其實,這樣做很容易誘發“捂熱綜合征”。那“捂熱綜合征”是怎么回事呢?如何預防?
“捂熱綜合征”又稱為蒙被缺氧綜合征,是冬季常見的急癥之一,多見于1歲以內的嬰兒,發病原因主要是寶寶穿太多衣服,長時間處于捂熱狀態,身體溫度持續上升,出現高熱、大汗淋漓、脫水、面色蒼白等不適癥狀,嚴重時甚至有缺氧表現,及神經損傷,可能還會留下癲癇、腦癱、失明、失語等后遺癥。所以,要做好預防。
預防“捂熱綜合征”,冬季給寶寶穿衣就要把握一個度,建議通過觀察寶寶兩個部位來了解寶寶的冷暖情況,適當減少衣服。如果寶寶手心和后背溫暖,表明衣著合適,切勿將寶寶裹得太嚴密。如果寶寶手心和后背出汗,且汗水較多,則表明寶寶穿太多,需要脫掉部分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