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皮是傳統中醫中常用的一種藥材,來源于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菌核外皮。它在中藥領域以利水消腫、健脾祛濕的功效而著稱,廣泛用于多種病癥的治療。
茯苓皮主要在每年的7月至9月采挖,通常在加工“茯苓片”或“茯苓塊”時,將削下的外皮收集并陰干。其外觀多為長條狀,大小不一,外皮呈黑褐色或棕褐色,表面有疣狀突起,內部為白色或灰棕色。質地脆而富有彈性,氣味微弱,味道淡,咀嚼時略帶粘牙感。
茯苓皮味甘淡,性平,主要用于治療水腫、膚脹等癥狀。其利水作用通過健運脾肺功能實現,與直接利水的中藥有所不同。
以下是史書中記載的幾種含茯苓皮的經典藥方及其應用:
藥方組成:茯苓皮、椒目(數量不限)。
使用方法:將兩種藥材煎湯飲用。
適用癥狀:脾胃停滯、頭面四肢浮腫、心腹脹滿、上氣促急、胸膈煩悶、痰涎壅塞、飲食不下等。
藥方組成:生姜皮、桑白皮、陳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為粗末,每次取三錢,加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后溫服。不受服用時間限制,但需忌食生冷、油膩及硬質食物。
適用癥狀:濕溫病、三焦濕熱、頭脹身痛、嘔吐、小便不通、神志昏迷、白舌苔、口渴但飲水不多等。
藥方組成:茯苓皮15g、生苡仁15g、豬苓9g、大腹皮9g、白通草9g、淡竹葉6g。
使用方法:將藥材加水1.6升煮至600毫升,分三次服用。
茯苓皮在現代中醫中仍然是常用藥材,常見于苓桂術甘湯、四君子湯、四苓湯等經典方劑中。這些方劑通過茯苓的健脾利水作用,廣泛用于治療脾胃虛弱、水腫、濕氣重等疾病。
茯苓皮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材,以其獨特的利水消腫和健脾祛濕功效,在中醫藥領域具有重要地位。通過經典藥方的應用,它在治療多種病癥方面展現了顯著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