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中的白術和炒白術常被用于治療多種疾病,但由于其炮制方式的不同,兩者在功效上存在一定差異。本文將詳細解析白術與炒白術的區別及其應用場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這兩種中藥。
白術是菊科植物白術(學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其性味為苦、甘,溫,歸脾經和胃經。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常用于治療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以及胎動不安等癥狀。
生白術的炮制過程相對簡單:將白術揀凈雜質后,用水浸泡潤透,撈出切片,最后曬干即可。
炒白術,又稱炙白術,其炮制過程稍復雜:先將一份麩皮撒入熱鍋中,待鍋中冒煙后,加入十份白術片,微炒至淡黃色,取出后篩去麩皮并放涼。
類別 | 主要功效 | 適用場景 |
---|---|---|
生白術 | 健脾通便 | 用于脾虛引起的便秘,常與枳實同用。 |
炒白術 | 健脾益氣、燥濕 | 適用于脾虛濕盛的癥狀,健脾效果更強。 |
在炒白術的炮制過程中,麩皮(小麥外殼的皮屑)起到了重要作用。麩皮本身具有健脾益胃、消食的功效,因此與白術共同炮制后,能夠進一步增強其健脾益胃的作用,同時也有助于消化。
生白術和炒白術因炮制方式不同而在功效上有所差異,前者更適合通便,后者更適合燥濕健脾。選擇合適的藥材和用法是確保治療效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