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又名香艾、蘄艾、艾蒿,其性味苦、辛、溫,歸經入脾、肝、腎經。它具有散寒除濕、溫經止血的功效,適用于虛寒性出血及腹痛癥狀。尤其對于婦女虛寒月經不調、腹痛、崩漏等婦科病癥有顯著療效,是婦科常用良藥。
艾葉煮水泡腳,或者用于小孩擦拭身體,具有祛濕的作用,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皮膚病。
艾葉具有食療價值,常見的做法是做成艾葉雞湯。艾葉雞湯不僅可以祛風暖胃、清熱解毒,還能平抑肝火、祛風濕、消炎、鎮咳,因此成為客家人餐桌上的常見菜品。
配方:艾100克,醋一升。用法:用砂鍋煎取汁,將藥汁涂抹在薄紙上貼于患處,一日使用二到三次。
配方:艾葉炭、枯礬、黃柏等分。用法:將三種藥材共研細末,用香油調制成膏狀,外敷于濕疹處。
配方:熟艾10克,白茯神15克,烏梅三個。用法:加水一鐘,煎至八分,在臨睡前溫服。
配方:以北艾煎湯。用法:先用北艾煎湯清洗患處,然后用白膠熏之。
綜上所述,艾草在藥用、食療及日常保健等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其多種功效和配方值得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
參考權威站點來源:傳統中醫藥典籍及民間醫學經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