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和黃芪均為常見的補氣藥物,其中西洋參相對性質柔和,具有氣陰雙補的功效。對于因各種原因導致氣虛,或是一天中需要大量說話、心力交瘁的人群而言,將西洋參放在水杯中泡茶飲用是十分合適的選擇。這類人群除了感到疲勞外,往往還伴有口干的癥狀,甚至容易上火。西洋參在補氣的同時能夠兼顧補陰,在改善氣虛的同時還能消除口渴的不適。
黃芪被譽為補脾的第一要藥,其補氣作用比西洋參更強。它更適合那些總是感到疲勞、面色發黃、舌體胖大且邊上有齒痕、大便時常不成形的人群,這些癥狀是典型的脾虛表現。脾虛的人不僅經常感到疲倦,而且比常人更容易感冒,黃芪對于他們來說是非常適宜的藥物,甚至可以說是改善面色發黃(俗稱“掃黃”)不可或缺的藥材。
曾有一位做律師的朋友,工作中勞心又需多說話,長期面色發黃,到了晚上疲憊不堪,說話到最后還會咳嗽,這些都是氣虛不支的表現。在飲用黃芪水之后,這些問題得到了明顯改善。
然而,黃芪的性質比西洋參要熱,對于一些陰虛的人來說,服用黃芪可能會導致上火。如果已經出現口干、大便干等癥狀,黃芪就不太適合單獨使用。若要服用,最好與沙參之類的藥材配合使用,例如可以用15克黃芪搭配10克沙參,這樣能緩和黃芪的溫性。
結論:西洋參和黃芪雖都有補氣功效,但特性不同,適用人群也有差異,使用時需根據自身癥狀合理選擇。
參考權威站點來源:中醫養生相關專業書籍及傳統醫學理論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