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是木蘭科植物華中五味子的果實,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南地區(qū)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其果實在秋季成熟時采摘,經(jīng)過曬干后可直接生用,也可通過醋、蜜拌蒸曬干后使用。
五味子以粒大、肉厚、色澤紫紅且有油性者為佳,主產(chǎn)地包括湖北、山西、陜西、云南、四川等地。北五味子是五味子的副品,品質(zhì)相對較次。
五味子味酸澀,具有收斂作用,可澀腸止瀉。用于脾腎虛寒導致的久瀉不止時,可與吳茱萸同炒研末制成五味子散(《普濟本事方》);或與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同用制成四神丸(《內(nèi)科摘要》)。
五味子味酸收斂,甘溫而潤,可斂肺氣、滋腎陰。用于肺虛久咳時,可與罌粟殼同用制成五味子丸(《衛(wèi)生家寶》);用于肺腎兩虛喘咳時,常與山茱萸、熟地、山藥等同用制成都氣丸(《醫(yī)宗己任編》)。
此外,五味子可配伍麻黃、細辛、干姜等用于寒飲咳喘證,如小青龍湯(《傷寒論》)。
五味子可補益心腎、寧心安神。用于陰血虧損、心神失養(yǎng)或心腎不交引起的虛煩心悸、失眠多夢時,常與麥冬、丹參、生地、酸棗仁等同用制成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
五味子以酸味為主,善于斂肺止汗。用于自汗、盜汗時,可與麻黃根、牡蠣等同用。
五味子甘以益氣,酸能生津,具有益氣生津止渴的作用。用于熱傷氣陰、汗多口渴時,常與人參、麥冬同用制成生脈散(《內(nèi)外傷辨惑論》);用于陰虛內(nèi)熱、口渴多飲的消渴證時,多與山藥、知母、天花粉、黃芪等同用制成玉液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五味子甘溫而澀,入腎,能補腎澀精止遺。用于腎虛精關不固導致的遺精、滑精時,可與桑螵蛸、附子、龍骨等同用制成桑螵蛸丸(《世醫(yī)得效方》);用于夢遺時,常與麥冬、山茱萸、熟地、山藥等同用制成麥味地黃丸(《醫(yī)宗金鑒》)。
五味子作為一種中藥材,具有多種功效,但在使用時需注意禁忌癥,確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