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包括增強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以及廣泛的抗菌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炙黃芪是更為常見的一種形式。那么,炙黃芪與黃芪之間究竟有什么區別?本文將對此進行詳細解析。
黃芪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其藥用價值主要來源于其根部。黃芪呈圓柱形,部分有分枝,長度通常為30~90厘米,直徑為1~3.5厘米。其表面為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帶有不規則的縱皺紋或縱溝。黃芪質地堅韌,斷面纖維性強,皮部呈黃白色,木部為淡黃色,帶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偶見中心枯朽呈黑褐色或空洞狀。黃芪的氣味微弱,味道微甜,咀嚼時略帶豆腥味。
炙黃芪是黃芪經過加工后的一種形式,通常通過炒制制成。炙黃芪的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片狀,直徑為0.8~3.5厘米,厚度為0.1~0.4厘米。其外表皮呈淺棕黃或棕褐色,略有光澤,可見縱皺紋或縱溝。切面皮部為淺黃色,木質部為黃色,帶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部分中心可能呈枯朽狀或空洞狀,顏色為黑褐色。炙黃芪具蜜香氣,味甜且略帶黏性,咀嚼時同樣有微弱的豆腥味。
類別 | 適用場景 |
---|---|
黃芪 | 適用于增強免疫力、抗菌、利尿和抗衰老等場景,常用于治療感冒、慢性疲勞綜合癥等。 |
炙黃芪 | 適用于補氣養血、調理脾胃、增強體質等場景,常用于體虛乏力、氣短乏力等癥狀。 |
黃芪與炙黃芪雖然來源相同,但由于加工方式的不同,其外觀、氣味、口感及藥效均存在一定差異。選擇使用哪種形式的黃芪,應根據具體需求和癥狀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