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味辛、苦,性溫,無毒,歸脾、肝、腎經。其具有芳香溫散的特性,可升可降。在功效方面,它能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降濕殺蟲。
在主治病癥上,艾葉可用于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胎動不安等婦科病癥;還能應對心腹冷痛、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等出血癥狀;對泄瀉久痢、帶下等也有一定療效;此外,對于濕疹、疥癬、癰腫、痔瘡等皮膚病癥也有治療作用,同時還可用于灸治百病。
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具有就地取材的優勢。現代醫學藥理研究表明,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對多種病毒和細菌有抑制和殺傷作用,對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艾葉所含揮發油對皮膚有輕度刺激作用,會引起發熱潮紅。口服能刺激胃腸道分泌,口服干艾葉3 - 5g可增進食欲,但大劑量可引起胃腸道急性炎癥,導致大量惡心嘔吐。若大量吸收后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出現譫妄、驚厥及肝損害等。
由于神經反射性的變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損,可招致子宮充血、出血,妊娠時甚至可能導致流產。而且艾草雖好,但不宜長期食用,在潮濕的春季,7 - 8天吃1次即可。因其性味辛溫,風熱感冒患者不宜食用,以防“火上加油”。
適度飲酒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心肌梗塞、中風、動脈粥樣硬化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這是因為酒精能刺激血管擴張。
然而,酒對人體最大的影響在肝臟,肝臟是身體的解毒中心。酒精代謝會產生乙醛,乙醛再代謝成醋酸,接著代謝成脂肪,以熱量的方式儲存起來或者消耗掉。脂肪堆積在肝臟會引起脂肪肝,乙醛有毒,其氧化過程會對肝臟造成直接傷害,長期過量飲酒會導致肝硬化。
倘若喝酒后發生急性腹痛、惡心、嘔吐、發燒、腸胃出血等癥狀,則可能是酒精性肝炎。此外,酒精有鎮靜作用,攝入較多酒精對記憶力、注意力、判斷力、機能及情緒反應都有嚴重傷害,飲酒太多會造成口齒不清,視線模糊,失去平衡力。
艾葉和酒精都有各自的特性、功效和副作用,艾葉泡酒雖有一定益處,但要注意適量飲用,同時使用艾葉時也要遵循其使用禁忌。
參考權威站點來源:目前暫無明確權威站點,相關知識來源于傳統醫學典籍及現代醫學研究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