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是一種傳統(tǒng)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抗炎抗菌等多種功效。研究表明,黃芩中的黃芩苷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NK)細胞的活性。以下是幾種常見的黃芩食用方法及其功效介紹。
功效:適用于秋燥引起的癥狀,如肺燥腸熱、喉癢干咳、痰中帶血、大便泄瀉等。具有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作用。
材料:青子芩15克、甜杏仁10克、陳阿膠15克、生桑皮10克、生白芍5克、甘蔗梢25克、生甘草4克、鮮車前草25克。
做法:用30克生糯米開水泡取米汁,代替清水煎藥。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入米汁煎煮,過濾后飲用。
功效:清熱燥濕、涼血解毒、止痛,特別適用于治療復(fù)發(fā)性口瘡。
材料:黃芩20克、冰片2克。
用法:將黃芩和冰片泡入白酒中,浸泡數(shù)日后使用。用棉簽蘸取藥酒涂抹于口瘡部位,每日使用3-4次。
功效:清熱解毒、抗炎抗過敏、降壓利尿、利膽解痙、鎮(zhèn)靜安神。適用于熱病煩躁、濕熱瀉痢、黃疸、目赤腫痛等癥狀。
材料:黃芩6克、綠茶3克。
做法:將黃芩用200毫升水煎煮至沸騰后,沖泡綠茶,靜置5-10分鐘即可飲用。可反復(fù)沖泡至味淡。
功效:補腎健脾、清熱解毒,適用于腎虛腰痛或濕熱引起的不適癥狀。
材料:黃芩9克、豬腰2個。
做法:將豬腰洗凈,去除腰臊后切片,用清水浸泡30分鐘。每片再切成三小片,與黃芩一同放入陶瓷燉罐中,隔水燉煮至豬腰熟透。食用時喝湯吃豬腰。
黃芩作為一種傳統(tǒng)中藥,不僅具有多種藥用價值,還能通過不同的烹飪方式融入日常飲食中,有助于改善健康。
3. 媽網(wǎng)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