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常將南酸棗和酸棗混淆,雖二者名稱僅一字之差,但不能等同。以下為您介紹它們的區(qū)別。
南酸棗又名四眼果、化郎果、鼻涕果,主要分布于中國南部。其果核較大且堅硬,頂端有五個眼,象征“五福臨門”。核果呈橢圓形或倒卵形,成熟時為黃色,中果皮肉質漿狀,花期4月,果期8 - 10月。南酸棗可入藥,用于氣滯血瘀、胸痹作痛、心悸氣短、心神不安、食滯腹痛、酒醉等癥狀,入藥后可外用也可食用,不過以外用為主。
酸棗又名棘、棘子、野棗、山棗、葛針等,原產于中國華北,在中南各省也有分布。多為野生,常呈灌木狀,也有小喬木形態(tài),樹勢較強。枝、葉、花形態(tài)與普通棗相似,但枝條節(jié)間短,托刺發(fā)達,果皮厚、光滑,呈紫紅或紫褐色,果肉薄,味道大多很酸。核圓或橢圓形,核面較光滑,內含1至2枚種子,種仁飽滿可作中藥。酸棗適應性比普通棗強,花期長,是蜜源植物,通常以食用為主。
需要明確的是,南酸棗是酸棗的一種,但酸棗并不單指南酸棗,酸棗有很多品種。
結論:南酸棗和酸棗在分布、形態(tài)、用途等方面存在差異,不能將二者簡單等同。
參考權威站點來源:本文內容基于常見植物知識整理,暫無特定權威站點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