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黃疸:原因、特征及處理方式
什么是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是指以母乳喂養為主的新生兒在生理性黃疸消退后,黃疸現象仍然持續的情況。這種現象通常出現在出生后2-3周,并可能持續1-2個月。母乳性黃疸的發生與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有關,例如脂肪酸會抑制分解膽紅素的酶,從而導致膽紅素水平升高。
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
大約10%-15%的母乳喂養寶寶會出現母乳性黃疸。這種情況不會對寶寶的健康和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家長可以放心繼續母乳喂養。
母乳性黃疸的主要特征
- 黃疸持續時間:在生理性黃疸(出生后2天至2周)消退后,黃疸仍然存在。
- 黃疸程度:以輕度至中度為主(血清膽紅素≥342μmol/L),重度較少見,主要表現為未結合膽紅素升高。
- 寶寶整體健康狀況良好:寶寶吃奶正常,大小便規律,體重增長滿意,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陰性。
- 停母乳后的變化:如果停止母乳喂養48-72小時,黃疸會迅速減輕,膽紅素水平下降至原水平的50%左右;重新哺乳后,血清膽紅素可能在1-2天內回升,但隨后會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
- 肝功能正常:寶寶無貧血,肝脾不大,肝功能指標正常。
- 黃疸消退時間:黃疸通常在出生后4-5天出現,逐漸加重,膽紅素升高可持續約10天,隨后逐漸減輕,并在3-12周內恢復正常。
母乳性黃疸的處理建議
母乳性黃疸是一種良性現象,對寶寶的健康沒有不良影響。家長無需過度擔心,可以繼續母乳喂養。如果家長對黃疸程度有疑慮,可咨詢兒科醫生進行檢查和評估。
總結
母乳性黃疸是一種常見且無害的現象,家長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繼續母乳喂養,同時密切觀察寶寶的健康狀況。
參考來源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