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男童游泳后1小時在床上‘溺亡’”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這起事件讓“干性溺水”和“遲發性溺水”兩個醫學名詞進入公眾視野。然而,專家指出,男童的情況屬于“遲發性溺水”,而非“干性溺水”。為幫助公眾了解這兩種溺水現象的區別,以下為詳細解析。
遲發性溺水,又稱“二次溺水”,是指人在游泳或接觸水體后數小時內(通常為24小時內)出現延遲性癥狀。這些癥狀可能包括:
遲發性溺水的發生機制通常與水進入肺部后引發的炎癥反應或肺水腫有關。盡管患者可能在水中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溺水癥狀,但水分的殘留可能在數小時后對肺部產生影響。
干性溺水是指人在水中時因氣道受到刺激而發生聲門痙攣,導致呼吸道關閉,從而引發窒息。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水進入氣道的瞬間,患者會立即表現出溺水癥狀,例如:
干性溺水的特點是癥狀在水中立即出現,與遲發性溺水的延遲性表現形成明顯對比。
為了防止溺水及其相關并發癥,家長和監護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專家強調,雖然遲發性溺水和干性溺水的發生概率較低,但家長和公眾需要提高警惕,特別是在兒童游泳活動后。如果出現任何疑似癥狀,應及時尋求醫療幫助,以避免嚴重后果。
了解遲發性溺水和干性溺水的區別及其癥狀表現,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從而更好地保護兒童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