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魚種類與特征詳解
石斑魚屬于鱸形目,體型呈長橢圓形,稍側扁。其主要特征包括大口、輔上頜骨、細尖牙齒(部分擴大為犬牙),以及被小櫛鱗覆蓋的身體,有時鱗片埋于皮下。背鰭和臀鰭棘發達,尾鰭呈圓形或凹形。石斑魚的體色變化多樣,常見的顏色有褐色或紅色,并伴有條紋和斑點。作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產魚類,石斑魚種類繁多,包括東星斑、西星斑、泰星斑、豹星斑、老鼠斑、老虎斑、青斑、麻斑、金錢斑、杉斑、蘇鼠斑、紅瓜子斑和龍躉(巨石斑魚)等。以下是四種常見石斑魚的詳細特征介紹。
1. 點帶石斑魚
點帶石斑魚的吻部短而鈍,背鰭有8-11根棘,基底無黑斑,體側有5條不明顯的橫帶,體側及各鰭上分布著斑點。
- 棲息環境:熱帶中、下層魚類,常棲息于巖礁底質海區。
- 習性:性情兇猛,以魚、蝦、蟹為主食,饑餓時會自相殘殺。
- 適應環境:可生活在鹽度11-41‰的水域,最適水溫為22-28℃,低于18℃食欲減退,低于15℃魚體失去平衡。
- 分布:我國東海、南海等海域。
- 養殖方式:可進行網箱養殖。
2. 赤點石斑魚
赤點石斑魚背鰭有Ⅺ棘和16條軟條,背鰭基底有一黑斑,體色為棕褐色,頭部、身體和奇鰭上有許多橙黃色斑點(浸制標本后變為白色)。
- 棲息環境:暖溫性中、下層魚類。
- 食性:成魚以魚、蝦、蟹為食。
- 生殖特性:雌雄同體,先雌后雄,3齡性成熟,體長231-295毫米時從雌性轉變為雄性。6齡魚(個別為5齡魚)體長340-400毫米,絕對生殖力為10萬-25萬粒,產卵期為5-9月,盛期為5-6月。
- 分布:我國臺灣、東海、南海,以及印度和日本。
- 養殖方式:適合網箱及淺海養殖,已實現人工繁殖。
3. 青石斑魚
青石斑魚體下部有若干橙紅色斑點,體側有6條深褐色垂直條紋,第3與第4條間隔最寬,僅尾鰭具斑點。
- 棲息環境:暖水性中、下層魚類。
- 食性:仔稚魚以浮游生物為食,成魚以魚、蝦、蟹為食。
- 生殖特性:雌雄同體,先雌后雄,體長250-400毫米時性逆轉,雄魚6齡(個別為5齡)性成熟。絕對生殖力為8萬-25萬粒,產卵期為5月下旬至7月,20℃開始產卵,22-24℃為盛期,產浮性卵。水溫22-25℃時,需23-30小時孵化出仔魚。
- 分布:我國臺灣、東海、南海,以及日本。
- 養殖方式:適合網箱養殖,活魚大量銷往香港及澳門。
4. 斜帶石斑魚
斜帶石斑魚身體延長,頭部和身體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紋為白色,頭部、身體和鰭條中部分布著無數橙褐色或紅褐色小點。身體上有5個不規則、間斷且向腹部分叉的黑斑。
- 棲息環境:常棲息于大陸沿岸和大島嶼,也可見于河口及離岸100米深的水域。
- 生殖特性:主要繁殖期為3月至6月,雌魚全長25-30厘米時成熟(2或3齡),性轉化常發生于55-75厘米體長。生殖力估計為35厘米魚85萬粒,62厘米魚約290萬粒。
結論
石斑魚種類繁多,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生態意義,其多樣性和適應性使其成為海水養殖的重要對象。
參考來源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