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宮內膜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有特定原因,若出現慢性子宮內膜炎,需及時了解病因。慢性子宮內膜炎在月經、流產和分娩后較為常見,以下為您詳細介紹其引發因素:
常見感染途徑及因素
- 分娩與月經相關因素:分娩過程中的胎盤和胎膜殘留、月經期間性交、慢性子宮出血、不完全流產感染等,都可能引發慢性子宮內膜炎。
- 醫療操作因素:婦科檢查消毒不足、宮腔內手術(如流產)和各種陰道手術等,會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
- 臨近器官炎癥蔓延:宮頸炎、陰道炎感染可能蔓延至子宮內膜,此外,子宮內膜息肉或粘膜下肌瘤壞死引發的感染也會導致該病。
細菌入侵機制
子宮內膜異位癥通常由細菌沿著陰道、子宮頸,通過輸卵管或淋巴系統到達子宮內膜,這些細菌大多來自陰道和子宮頸。正常情況下,女性陰道呈酸性環境,宮頸有粘液塞,它們是身體抵抗細菌侵襲的生理屏障。但在月經、分娩、流產和各種子宮手術等特殊情況下,這種屏障功能會減弱甚至消失,使得細菌容易侵入,進而引發子宮內膜炎。女性可使用柔和酸性配方的護理液來保持陰道自潔功能。
其他易發病情況
- 個人衛生與性行為:不注意個人衛生、性交過程中的不當行為以及與患有性傳播疾病的異性接觸,都容易引發慢性子宮內膜炎。
- 老年女性:老年婦女因雌激素減少,陰道酸度降低且宮頸粘液栓變化,易發生老年性陰道炎,并可能進一步發展為子宮內膜炎。
綜上所述,慢性子宮內膜炎的發病與多種因素相關,涵蓋生理階段、醫療操作、個人衛生和身體機能變化等方面。
參考權威站點來源:目前暫無特定權威站點來源,內容基于醫學常識整理。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