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蟲病是一種由寄生蟲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其病原體為絲蟲(主要包括班氏絲蟲和馬來絲蟲)。絲蟲通過蚊蟲叮咬傳播,幼蟲進入人體后在體內發育為成蟲,并寄生于淋巴系統等器官組織。成蟲會繁殖并釋放微絲蚴,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
絲蟲病的早期癥狀包括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表現為局部紅腫、疼痛和發熱。隨著病情發展,淋巴管可能被阻塞,導致淋巴水腫(如象皮病)等嚴重癥狀。
我國曾在20世紀通過大規模公共衛生措施成功消滅了絲蟲病。然而,近年來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特別是與流行地區(如非洲)的人口流動,國內出現了零星的輸入性病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絲蟲病主要流行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包括非洲、東南亞和南美洲。全球仍有超過10億人生活在絲蟲病的高風險地區。[參考:世界衛生組織]
絲蟲病是一種可預防的傳染病,盡管國內病例較少,但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預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個人防護、環境治理和健康監測,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