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是女性身體經歷巨大變化的階段,十月懷胎的過程本就充滿挑戰,期間可能會出現多種疾病影響孕婦的健康。其中,妊娠合并膽囊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并發癥,可能發生在妊娠期的任何階段,但以孕晚期和產褥期為高發時期。
根據醫學研究,妊娠合并膽囊炎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以下是主要的三大原因:
細菌感染是導致妊娠合并膽囊炎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妊娠期膽汁分泌后無法及時排出,膽囊內環境可能為細菌繁殖提供條件。以大腸桿菌和葡萄球菌為主的病原菌可通過上行感染進入膽囊,引發炎癥。
膽汁淤積是妊娠合并膽囊炎的另一重要誘因。膽汁淤積通常由膽結石引起,膽結石不僅會導致膽囊內壓力升高,還可能阻礙膽囊內血液循環。此外,膽囊內的胰腺液可能反流,進一步刺激膽囊,引發炎癥。
妊娠晚期,增大的子宮會對膽囊形成壓迫,影響膽囊的正常功能。此外,妊娠期體內雌激素水平顯著升高,導致膽囊平滑肌松弛,膽囊收縮能力下降,同時膽汁變得更加粘稠,增加膽囊炎的發生風險。
妊娠期膽囊炎的發生率在全球范圍內有所不同,通常與地區飲食習慣、遺傳因素和醫療條件相關。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統計數據,膽囊炎在孕婦中的發生率約為1%-3%。
妊娠合并膽囊炎是一種可以通過早期干預和健康管理有效預防的疾病,孕期女性及其家屬應提高警惕,及時關注相關癥狀并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參考來源: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