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Hp):感染現狀、傳播途徑與防控措施
背景與概述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簡稱Hp)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耐酸的細菌,廣泛存在于人類胃部。其感染與多種胃腸疾病密切相關,包括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息肉以及胃癌等。
根據統計,目前我國幽門螺桿菌的平均感染率高達59%,其中兒童的平均感染率為40%[2],顯示出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普遍性。
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
幽門螺桿菌的傳播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口-口傳播:唾液是這一傳播途徑的重要媒介。接吻和共餐是成人中幽門螺桿菌傳播的主要方式[4]。
- 糞-口傳播:幽門螺桿菌可存在于糞便中,污染水源和食物后,若人接觸了這些被污染的資源,則可能感染幽門螺桿菌[3]。
- 醫源性傳播:主要是通過被胃分泌物污染的醫療設備(如胃鏡)傳播。
兒童感染的風險因素
兒童感染幽門螺桿菌通常與家庭因素密切相關,以下行為可能增加兒童感染的風險:
- 飯前便后不洗手
- 飲用生水
- 食用不衛生的零食
- 通過口對口喂食[5]
幽門螺桿菌感染對育齡夫妻的影響
幽門螺桿菌感染不僅對胃腸健康有影響,還可能對育齡夫妻的備孕過程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備孕期間,建議夫妻雙方進行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篩查與治療,以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
防控措施與建議
-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飯前便后洗手。
- 避免飲用未經處理的生水,確保食物的衛生與安全。
- 避免共用餐具,尤其是在家庭成員中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時。
-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特別是有胃部不適癥狀時,及時就醫。
- 醫療機構需嚴格消毒胃鏡等設備,防止醫源性傳播。
結論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一個全球性健康問題,其傳播途徑多樣,防控措施需從個人、家庭及醫療機構多方面入手。
參考文獻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