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與丙型肝炎的臨床表現與特點
甲型肝炎 (HAV)
甲型肝炎是一種由甲型肝炎病毒 (HAV) 引起的急性傳染性疾病,通常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其潛伏期為2至6周。
臨床表現
- 急性起病,表現為發熱、厭食、腹瀉、腹痛、關節痛等不適癥狀。
- 90%以上的患者不會出現皮膚和鞏膜的黃染,且癥狀輕微,通常無需治療即可自愈。
- 少數患者會因皮膚黃染而意識到患病。
- 約80%的患者可在肋下觸及腫大的肝臟,并伴有右上腹部脹滿感。
疾病特點
甲型肝炎通常為自限性疾病,極少數病例可能出現較嚴重癥狀,如深度黃疸,但經過積極治療后仍可痊愈。
乙型肝炎 (HBV)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 引起,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及性接觸傳播。其潛伏期一般為30至180天。
臨床表現
- 起病較緩,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
- 約1/3的患者會出現肝損害,常見癥狀包括消瘦、食欲減退、厭油、惡心與嘔吐、胃腸氣脹、腹水、肝腫大、黃疸及乏力。
- 乙肝病毒攜帶者通常無不適癥狀,且肝功能正常。
- 急性乙型肝炎的癥狀與甲型肝炎相似,但起病時通常不伴發熱。
疾病特點
急性乙型肝炎分為黃疸型和無黃疸型、輕度和重度等形式。不足1%的患者可能在急性起病后病情迅速加重,若未及時救治,病死率可高達80%~100%。
丙型肝炎 (HCV)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 (HCV) 引起,主要通過血液傳播。其潛伏期為2至8周。
臨床表現
- 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或無癥狀。
- 慢性丙型肝炎的體征與乙型肝炎相似,但更容易發展為肝炎后肝硬化或肝癌。
疾病特點
丙型肝炎的慢性化率較高,約55%~85%的感染者會發展為慢性肝炎。
總結
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在傳播途徑、臨床表現及疾病進展方面各有特點,需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
參考文獻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