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出血是產婦在分娩后可能面臨的嚴重并發癥之一。雖然這種情況并不常見,但一旦發生,可能對產婦的生命造成威脅。據統計,產后出血是全球范圍內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產后出血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產后出血的發生通常與以下四個主要因素有關:
在分娩過程中,子宮需要通過規律的收縮將胎兒和胎盤排出體外。如果子宮收縮乏力(醫學上稱為子宮收縮乏力性出血),血管無法有效閉合,可能導致大量出血。這種情況常見于體質虛弱的產婦,或因分娩時的緊張情緒和恐懼導致子宮功能受影響。
胎盤的異常狀況也是導致產后出血的重要原因。通常,胎盤會在胎兒出生后15分鐘內自然排出。如果胎盤長時間滯留在子宮內,胎盤剝離面上的血竇無法閉合,可能引發持續性出血。此外,胎盤植入過深或胎盤部分殘留也會增加出血風險。
在分娩過程中,如果產婦的軟產道(如陰道、宮頸)發生裂傷且未及時修復,也可能導致出血。例如,使用陰道助產工具(如產鉗或真空吸引器)時,可能增加軟產道損傷的風險。
某些產婦可能存在先天性或后天性凝血功能障礙,這會導致血液無法正常凝固,從而引發長時間的出血。這種情況通常需要通過專業的醫療干預來控制。
為了降低產后出血的風險,產婦及其家屬應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產后出血雖然危險,但通過科學的產前管理和專業的醫療支持,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準媽媽們應積極配合產檢,關注自身健康,確保分娩順利。
參考來源:世界衛生組織:產婦死亡率相關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