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癥(Poliomyelitis),又稱脊髓灰質炎,是一種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影響5歲以下的兒童。盡管全球范圍內的疫苗接種顯著降低了該疾病的發病率,但仍有部分患者因感染后未能完全康復而留下后遺癥,稱為小兒麻痹癥后遺癥。本文將詳細探討導致小兒麻痹癥后遺癥的原因及相關背景。
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是小兒麻痹癥的直接病因。部分患者在感染后兩年內未能完全康復,導致神經系統損傷持續存在,進而形成后遺癥。這種情況通常表現為肢體癱瘓、肌肉萎縮或運動功能障礙。
研究表明,接受扁桃體摘除手術的兒童更容易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尤其是在疾病流行期間。扁桃體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摘除可能降低局部免疫防御能力,從而增加感染風險。
在小兒麻痹癥的早期階段,患者可能出現肢體癱瘓。如果此時進行劇烈運動或過度勞累,可能會加重神經損傷,延緩康復進程,最終導致后遺癥的形成。
曾經接受過注射、骨折治療、手術或其他創傷的肢體更容易受到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影響。這些局部創傷可能成為病毒攻擊的“靶點”,從而增加癱瘓的風險。
小兒麻痹癥是一種通過糞口途徑傳播的傳染病,主要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傳播。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如口服減毒活疫苗或滅活疫苗)是預防該疾病的最有效手段。全球范圍內的疫苗接種計劃已使該疾病在許多地區接近根除。然而,在疫苗覆蓋率較低的地區,仍需警惕疫情的爆發。
小兒麻痹癥后遺癥的形成與病毒感染、免疫系統狀態、早期處理方式及局部創傷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通過廣泛接種疫苗和科學護理,可有效降低該疾病的發病率及其后遺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