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的病因、治療方法及相關建議
黃疸并非獨立的疾病,而是多種疾病的一種癥狀和體征。它通常與肝功能不全相關,尤其是肝臟和膽系疾病。此外,某些血液系統疾病、胰腺疾病、產科疾病以及新生兒疾病(如先天性黃疸)也可能引發黃疸。
黃疸的治療方法
1. 溶血性黃疸的治療
如果黃疸由溶血引起,應積極消除導致溶血的病因。對于嚴重溶血的患者,可考慮適當輸血以緩解癥狀。
2. 肝細胞性黃疸的治療
當黃疸由肝細胞變性或壞死引起時,應進行護肝治療。然而,由于多種護肝藥物的療效尚不明確,建議僅選擇1~2種藥物,避免使用過多藥物以減輕肝臟負擔。
- 中毒性肝炎:可使用還原型谷胱甘肽以增強肝細胞的解毒功能。
- 常用藥物:甘利欣、門冬氨酸鉀鎂等藥物可有效減輕黃疸。
- 中藥治療:如苦參或苦黃等中藥具有消炎、利膽及降黃作用,可根據情況酌情使用。
3. 肝外梗阻性黃疸的治療
如果黃疸由肝外梗阻(如膽道結石)引起,應采取以下措施:
- 膽道結石:可進行十二指腸鏡下乳頭肌切開取石術或外科手術治療。
- 癌性梗阻或膽管外新生物壓迫:建議早期手術治療。
- 無手術適應證:可通過十二指腸鏡下放置鼻膽管引流、十二指腸乳頭放置引流管或經皮肝內擴張膽管穿刺置入導管引流膽汁來減輕癥狀。
4. 肝內膽汁淤積的治療
對于肝內膽汁淤積患者,可采用以下治療方案:
- 藥物治療:常用藥物包括強地松、強地松龍、苯巴比妥和熊去氧膽酸。
- 療效不理想時:可選擇或加用以下藥物:
- S-腺苷蛋氨酸(SAMe):商品名為思美泰,是一種含硫氨基酸衍生物,能恢復肝臟膜結構的流動性和Na-K-ATP酶活性,從而加速膽汁酸的轉運與排泄。常用劑量為1600mg,有口服和靜脈滴注兩種劑型。
- 免疫抑制藥物:根據病情需要可酌情使用。
黃疸的治療原則與注意事項
黃疸的治療應以明確病因為前提,針對不同病因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同時,避免過度用藥以免增加肝臟負擔。
結論
黃疸的治療需根據具體病因采取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科學合理的治療可以有效緩解癥狀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來源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