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一種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其檢測方法多樣化,針對不同的需求和目的,選擇合適的檢查項目尤為重要。以下是乙肝檢查的主要項目及其具體意義。
乙肝五項檢查是國內醫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檢測方法,主要通過血清標志物來判斷感染情況。以下是五項具體內容:
通過乙肝五項檢查,可以進一步區分“大三陽”和“小三陽”等感染類型,是初步篩查乙肝感染的基礎性項目。
肝功能檢查主要用于評估肝臟的合成、代謝和損傷情況,常見指標包括:
指標 | 意義 |
---|---|
總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 | 反映肝臟的合成功能。 |
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 | 反映肝細胞受損情況。 |
直接膽紅素(DBIL)、總膽紅素(TBIL) | 反映肝臟代謝功能。 |
肝功能檢查對于了解肝臟健康狀況和判斷肝病的嚴重程度具有重要意義。
肝臟B超(肝臟影像學檢查)是一種無創的影像學診斷方法,適用于以下情況:
該檢查方法安全、便捷,廣泛應用于肝臟疾病的篩查和監測。
肝穿刺檢查(肝臟組織活檢)是一種侵入性較強的檢查方法,主要用于以下情況:
由于其創傷性較大,肝穿刺通常不作為常規檢查,僅在肝病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才會考慮使用。
乙肝病毒DNA檢測是判斷病毒復制活躍程度的“金標準”,其主要作用包括:
當檢測值大于1000拷貝/毫升(或1.0×103拷貝/毫升)時,提示病毒復制活躍且具有較強傳染性。
乙肝檢查項目的選擇應根據個體需求和疾病發展階段進行,科學合理的檢測有助于早期發現、監測和治療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