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癥是一種由于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現為胎兒或新生兒紅細胞被破壞,導致貧血和黃疸。其主要病因包括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
當母親的血型為O型,而胎兒的血型為A型或B型時,母體可能產生抗A或抗B抗體。這些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與胎兒紅細胞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從而引發溶血。由于O型母親體內抗A或抗B抗體較多,且A抗原的抗原性強于B抗原,因此胎兒為A型時更容易患病。
當母親為Rh陰性,而胎兒為Rh陽性時,胎兒紅細胞可能在分娩或其他情況下進入母體,刺激母體產生抗Rh抗體。這些抗體在隨后的妊娠中可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引發溶血癥。
大多數新生兒溶血癥經過及時治療后可以完全康復,不會留下后遺癥。然而,少數病例可能發展為嚴重并發癥,如核黃疸、共濟失調或其他腦部疾病。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
ABO溶血癥可以發生在第一胎,原因在于母體可能曾接觸過自然界中類似A、B抗原的物質,提前產生了抗A或抗B抗體。而Rh溶血癥通常發生在第二胎或之后,因為母體需要在第一次妊娠中接觸到Rh陽性紅細胞后才會產生抗體。
新生兒溶血癥是一種可以通過早期診斷和治療有效控制的疾病,大多數患兒能夠完全康復,但需警惕可能的嚴重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