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手足口病:癥狀、傳播途徑與預防
什么是小兒手足口病?
小兒手足口病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口腔、手部、足部和臀部出現皰疹。該病的主要致病病毒是腸道病毒中的柯薩奇病毒,尤其是柯薩奇A16病毒。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圍內都有流行的記錄,特別是在兒童中高發。
典型癥狀與病程
初期癥狀
- 發熱:通常為中等熱度,體溫在39℃以下。
- 咽痛:寶寶可能表現為流口水、拒絕進食。
后期癥狀
- 持續發熱:熱程通常為2~7天,體溫越高,病情越重。
- 皮疹:幾天后,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可能出現皮疹或小水泡。
- 其他表現: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愛吃東西。
傳播途徑
手足口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病毒主要通過口腔進入腸道。以下是常見的傳播媒介:
- 食物和水: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可能攜帶病毒。
- 唾液和空氣:通過咳嗽、打噴嚏傳播。
- 臟手和玩具:寶寶常用手接觸物品或舔手,增加感染風險。
- 親密接觸:如寶寶之間臉對臉說話或親吻。
預防措施
- 保持手部衛生:教導寶寶勤洗手,尤其是在進食前和如廁后。
- 避免交叉感染:定期清洗和消毒玩具、餐具等物品。
- 避免接觸感染者:減少與患病兒童的接觸,尤其是在流行期間。
- 加強營養:提高寶寶的免疫力,增強對病毒的抵抗力。
總結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但可控的兒童傳染病,家長應重視預防措施,及時就醫處理癥狀,以保護寶寶的健康。
引用來源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