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癥狀、治療及護理指南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兒童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其在夏秋季節發病率較高。該病主要由腸道病毒引起,常見的致病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和腸道病毒71型(EV71)。以下是手足口病的癥狀、治療及護理指南。
癥狀表現
手足口病的癥狀通常分為輕癥和重癥:
- 輕癥患者:初期癥狀類似上呼吸道感染,包括發熱、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有些孩子可能伴有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隨后,手掌、腳掌、口腔黏膜等部位會出現皰疹或皮疹,可能伴有疼痛。
- 重癥患者:病情發展可能影響到腦、肺、心等重要器官,出現腦炎、心肌炎或肺水腫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
治療方法
1. 輕癥患者的治療
- 抗病毒治療:常用藥物包括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泛昔洛韋以及中藥等。這些藥物可以縮短發熱時間,加速皮損愈合,并減輕口腔皰疹的疼痛。
- 免疫調節治療:通過使用轉移因子、胸腺肽等藥物,提高機體免疫力,幫助抵抗病毒感染并預防復發。
- 抗感染治療:局部可使用漱口藥物含漱或涂抹,以防止繼發感染。
- 支持療法:加強營養和補液,維持機體的正常代謝功能。同時,做好口腔護理,緩解不適癥狀。
2. 重癥患者的治療
重癥患者需住院治療,并進行以下措施:
- 密切監測重要臟器功能,包括腦、肺、心等。
- 特別注意監測血壓、血氣分析及胸片,及時發現和處理并發癥。
- 根據病情需要,可能需使用抗炎藥物、抗病毒藥物或其他支持性治療手段。
護理建議
- 保持患者居住環境的清潔和通風,避免交叉感染。
- 讓患兒多休息,飲食宜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
- 定期清潔患兒的口腔,使用溫水或醫生推薦的漱口液。
- 注意觀察患兒病情變化,若出現高熱不退、精神萎靡或其他嚴重癥狀,應立即就醫。
預防措施
-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尤其在飯前便后。
- 避免與患病兒童密切接觸,尤其是在流行季節。
- 定期對玩具、餐具等兒童用品進行消毒。
- 接種手足口病疫苗(如EV71疫苗),可有效降低重癥風險。
總結
手足口病雖為常見病,但若及時治療和科學護理,大多數患兒可在一周內康復。家長應重視預防措施,減少病毒傳播風險。
參考資料:世界衛生組織(WHO)官方網站 |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 本文所涉及醫學部分,僅供閱讀參考。如有不適,建議立即就醫,以線下面診醫學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