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是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其主要特征是由于膽紅素在體內積聚,導致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從而使皮膚、黏膜及鞏膜出現黃染。根據病因和表現,新生兒黃疸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種類型。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因膽紅素代謝異常而導致的皮膚和眼白(鞏膜)發黃的現象。膽紅素是一種由紅細胞分解產生的黃色色素,正常情況下會通過肝臟代謝并排出體外。然而,新生兒的肝臟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可能導致膽紅素在體內積聚。
新生兒出生后,其體內的氧氣獲取方式發生了改變:從胎兒時期的胎盤供氧轉變為通過肺部直接呼吸獲取氧氣。這一變化使得新生兒對紅細胞的需求量減少,導致體內原有的大量紅細胞被破壞并分解為未結合膽紅素。
分類 | 特點 | 時間范圍 | 處理方式 |
---|---|---|---|
生理性黃疸 | 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現,4~5天達到高峰,7~10天內逐漸消退。 | 足月兒:3~5天;未成熟兒:5~7天。 | 無需特殊治療,通常會自然消退。 |
病理性黃疸 | 黃疸出現時間早、持續時間長,或伴有其他癥狀(如嗜睡、拒奶等)。 | 可能在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 | 需及時就醫,可能需要光療或其他干預措施。 |
新生兒黃疸是大多數新生兒都會經歷的正常生理過程,但需警惕病理性黃疸的可能性。通過科學的護理和及時的醫學干預,大多數新生兒黃疸都能得到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