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AFP)是一種重要的腫瘤標志物,廣泛用于原發性肝癌的診斷和監測。以下是目前已知的幾種甲胎蛋白檢測方法及其相關特點。
在1970年以前,雙向瓊脂擴散法是檢測甲胎蛋白的主要手段。盡管其陽性率較低,但在診斷原發性肝癌方面具有較高的特異性。然而,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該方法的準確性已不能滿足現代醫學需求,因此逐漸被其他更先進的方法取代。
放射免疫法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甲胎蛋白檢測方法之一。檢測過程通常通過抽血進行,其正常值范圍為0—25μg/L:
檢測結果為陽性時,需進一步結合定位檢查(如B超、CT、磁共振MRI、肝血管造影等)進行綜合診斷,以確定是否為肝癌。
化學發光法因其操作簡單、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等優點,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與放射免疫法相比,該方法具有以下優勢:
因此,化學發光法能夠更好地滿足現代臨床需求。
除了上述方法外,臨床上還常用以下方法檢測甲胎蛋白:
一般認為,當甲胎蛋白水平持續>400毫微克/毫升超過8周,同時谷丙轉氨酶正常,并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時,可確診為原發性肝癌。
檢測方法 | 優點 | 缺點 |
---|---|---|
雙向瓊脂擴散法 | 特異性高 | 陽性率低,準確性不足 |
放射免疫法 | 結果準確,應用廣泛 | 存在放射性污染 |
化學發光法 | 靈敏度高,無放射性污染 | 設備成本較高 |
酶標法/酶標電泳法 | 適用于特定實驗室條件 | 操作復雜,普及度低 |
甲胎蛋白檢測在原發性肝癌的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不同檢測方法各有優缺點,需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檢測手段。
參考來源:媽媽網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