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妊娠期間,盡管心輸出量和血容量顯著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強,但由于外周血管阻力的下降,孕婦的平均血壓,尤其是舒張壓,通常會比未妊娠時有所下降。妊娠早期和中期,收縮壓較妊娠晚期低約2mmHg,舒張壓則低10~20mmHg,之后逐漸升高,至分娩時或產后6周恢復至妊娠前水平。
女性懷孕后血壓偏低的原因多種多樣。一般來說,低血壓不易引起注意,且癥狀多見于身材消瘦或體質較差的孕婦。孕婦患低血壓時,常表現為怕冷、頭暈眼花等癥狀。
如果孕婦沒有明顯癥狀,一般低血壓對胎兒影響不大。但若因低血壓導致孕婦休克,則可能引發胎兒缺血缺氧,進而導致胎兒宮內窘迫,出生后可能發展為缺氧缺血性腦病。
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是孕期常見但易被忽視的問題。其主要成因是妊娠晚期子宮增大,在仰臥位時壓迫下腔靜脈,阻礙血液回流心臟,導致血壓下降。研究表明,足月孕婦在仰臥位時有90%的可能發生回心血流下降。
該綜合征通常發生在妊娠中后期(32~36孕周),臨產前或分娩時較少見。癥狀多在仰臥后1~10分鐘內出現,6~7分鐘為高發時間。主要表現包括頭暈、惡心、胸悶、出冷汗、打哈欠,伴隨血壓降低、脈率加快、面色蒼白等。
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不僅對孕婦自身不利,對胎兒也有顯著危害。孕中期是胎兒快速發育的關鍵階段,母體血壓過低會導致胎盤供血減少,影響營養和氧氣的供給。這可能導致胎兒體重增加受限,甚至引發宮內慢性缺氧,增加“高危兒”風險。出生后,這些嬰兒可能面臨窒息、缺氧性腦病、小樣兒、低血糖、低血鈣、低血鎂等問題,還易發生壞死性腸炎、腦出血等并發癥。
從妊娠28周(孕7個月)開始,孕婦應進行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的監測。
預防和緩解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的關鍵在于改變臥姿。建議孕婦多采用左側臥位,避免長時間仰臥。
通過合理的飲食調理也可幫助孕婦緩解低血壓癥狀。建議攝入富含鐵、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雞蛋、菠菜等,以增強體質。
孕期低血壓雖較為常見,但其潛在危害不可忽視,尤其是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需通過監測和調整生活方式積極預防。